尹滿華:加息幅度有限 資産繼續通脹
自金融海嘯以來,量化寬松幾乎成爲了許多國家的常駐政策,全球各國央行不斷釋放流動性,以期刺激經濟複蘇,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更是令全球央行的放水行動遲遲難以撤出。雖然持續大規模釋放流動性的行爲引發了市場對通脹的擔憂,但也有更多的市場觀點認爲,量寬雖有風險,但不量寬才是最大的風險。
抱持這一觀點的以前任美聯儲主席、現任美國财政部長耶倫爲代表。其在出席2月18日參議院聽證會時表示,盡管經濟增長勢頭表明美國2021年經濟增長比預期更快,但仍需采取大規模刺激方案以使經濟恢複全面增長,1.9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可能會幫助美國在一年内恢複充分就業。
她說:“我們認爲,有一個大計劃來解決由此造成的痛苦是非常重要的。1500萬美國人的沒能按時支付房租,2400萬成年人和1200萬兒童沒有足夠的食物,以及大量的中小企業倒閉。我認爲做得太少的代價要比做太多的代價高得多。”她認爲,從長遠來看,持續寬松政策的收益将遠遠超過成本。
實際上,以美國爲例來看,低息的寬松貨币環境大概率不會發生改變,美聯儲用了九十多年時間才把總資産規模累計到9000億美元。随着2008年"量寬"的橫空出世,用了不到12年的時間就把規模擴張8倍至2月10日的7.4萬億美元。市場更估計随着拜登政府最新一輪1.9萬億美元的刺激政策的落地和後續的發展需要,到2025年拜登任期結束時,資産規模超過15萬億美元是大概率的事情。而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的債務也在飛速增長,過去四年裏,美國政府新增債務7萬億美元,使總債務水平攀升到21.6萬億美元,但利息支出卻出奇地維持在4000到5000億美元水平,塬因隻有一個:超低利息。市場基本都認定美國政府根本沒有償付本金的能力,隻能以借新還舊來維持現狀。在此情況之下,美國大幅加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問題随之而來,在長期持續的寬松貨币政策之下,爲何通脹卻遲遲未至呢?實際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不斷有經濟學家示警通貨膨脹擡頭,畢竟全球經濟系統在過去的這些年中被注入了怎樣規模的流動性是衆所周知的。然而,不管經濟學家們如何不斷發出警告,通脹卻始終未見端倪,甚至在歐洲,即便央行拼命要以政策來制造通貨膨脹,也無法如願。
那幺大規模的印鈔沒有引發通脹,錢究竟去了哪裏呢?答案是資産。随着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開始明顯出現向老齡化發展的趨勢,再加上以歐洲爲代表的銀行系統并未能将流動性真正傳遞到實體經濟當中,大量釋放出的流動性并未能滲透到零售端,而是造成了資産價格的膨脹。也就是說,資産價格的上漲替代了消費通脹,這從全球股市,尤其是美國股市在過去兩年内的表現就能看出,這也說明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傳統的商業周期對經濟規律的影響正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屬于當代的流動性周期。
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資産通脹必将先于消費通脹。這雖然不代表消費通脹永遠不會到來,但至少意味着資産爲王,現金爲寇的時代已經到來。在消費通脹到來之前,尋求在各類資産中尋求增值才是當下的最佳選擇,雖然股票、房産和收藏品等資産市場屢創新高,但目前的市場環境仍将推動它們走向更高。
日期:2021年2月25日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欄名:神州華評
撰文:尹滿華 國際文交所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