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作、助推实体、创新发展 ——国际文交所设立艺术品运营推广中心
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加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品流转,助推文化产业创意赋能中国制造,重塑文化在商业中价值体系,激发艺术创作的活力,国际文交所设立艺术品运营推广中心,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降低文化产业的投资準入门槛,带动更多的人、机构、企业参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一、艺术品投资回报率比其他行业高
在国际资本市场,文化艺术品早已是必备的投资标的,是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全球三大投资项目,属“第三极财富”。在过去的5—10年中,全球股市年平均回报率为13.4%,房地产平均回报率为6.5%,而艺术品的年平均回报率达到26.6%,艺术品在文化产业投资中的表现已远远超过了股票和房地产。
以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最具代表性的“当代书画50指数”为例,从2000年至今增长近25倍,年复合收益率超过20%,远远超过同期上证指数累计不到1倍的涨幅。
2014年,刘益谦以2.78亿人民币在香港佳士得购得《永乐唐卡》,而这件唐卡在1977年时的价格约为7500英镑,时隔37年,价格上涨了约4200倍。
衆所周知华谊董事长王中军3年花8亿人民币买艺术品:在2014年时以4亿人民币买下梵高的《雏菊与罂粟花》,2015年又以2亿人民币买下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2016年再次以2亿人民币买下曾巩的《局事帖》,成为收藏界的大腕级藏家。
二、艺术品市场容量和机遇大
在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非常丰富,全国已初步形成六大文化产业链聚集区:以北京为首辐射长三角、珠三角、滇海、川陕、中部区域。据统计,2017年末,全国各级文化产业单位达32.64万个,从业人员达248.3万人;其中美术馆499个,年展览6757次;社群文化机构4.45万个,大小活动197.86万场次;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5.74万家,从业人员173.37万人;拉动文化消费规模超900 亿元人民币。
文化艺术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形成了庞大的收藏和交易群体,每年参与艺术品收藏的爱好者和投资者达7000余万人,年交易额达万亿元人民币,且参与人员和成交额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这一前景加速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而文化艺术品的收藏和交易也将成为消费者投资理财和个性化需求的必然所趋。
三、深耕细作: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
国际文交所一直以来在文化艺术品领域深耕细作,通过对行业长期的开发和践行,在艺术家包装、艺术品塬作推广、艺术版权开发、艺术衍生品、艺术装饰、艺术礼品定制在内的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非遗项目为例:上世纪80年代,核雕市场无人问津,塬料价格仅几毛钱一斤,成品不过在几元至几十元,学徒模式令从业人员仅余百人,产业濒临断裂。2007年,核雕被纳入非遗保护项目后,市场进入良好的发展期,价格从千元提升过万,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漫长的瓶颈。近年来,舟山核雕通过文交所,以“互联网+文化+金融” 的创新概念来推广运营非遗文化,使核雕艺术家喻户晓、各类品种供不应求,价值也飙升上百倍,实际收藏价格达大几万至百余万,从业人员也提升至上万人,真正意义上盘活了核雕市场。
至2018年,前四批国家非遗项目达1372项,覆盖全国34省,其中包含刺绣、剪纸、焦墨、玉雕、木雕、紫砂等20余隻项目已通过文交所运营推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计1986人:其中民间美术类40人,传统手工技艺类85人,截止5月,第五批确定了纳入非遗传承人的名单,增至3068人,数据清晰指了出国家对于非遗项目的重视和支持。
国际文交所洞悉时代发展的脉搏,设立专门的艺术品运营推广中心着手整合文化艺术品行业资源,依托互联网为载体,积极推进细分文化板块的布局,通过对艺术品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开发,陆续啓动非遗、核雕、玉雕、书画等传统文化项目,切实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助推实体: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
艺术品运营推广中心将以“以艺术收藏品和艺术消费品为核心,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作为发展定位。
现已联合第三方权威机构,提供集藏品鉴定、专业评估、防僞朔源、封装仓储、物流交收等“一站式”专业服务,实现仓储、鉴定、交易“三分离”。同时与各大运营机构、电商平台、营销渠道、艺术品制造企业、文创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提供涵盖创意设计、生产制造、运营推广、线下销售、消费收藏等“多维度”配套服务。
为加速实现发展目标,艺术品运营推广中心同步推出独立交易软件——艺术品交易客户端,让投资人、收藏家徜徉于艺术世界。客户端将汇集海量文化艺术品、收藏品,为投资者、收藏家提供便捷安全的流转渠道,同时展示实时行情和流通指数,发布权威的分析报告,推送全球热门的艺术投资资讯,致力于为广大投资者、收藏家提供集中展示、交流、交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五、创新发展:构建领先的交易模式
国际文交所依托互联网为载体,着力构建全国领先的交易模式,坚持以艺术收藏品和艺术消费品为核心,打造助推新零售、融合新场景、引导新收藏的“三新合一”国际化艺术品电子交易平台。
助推新零售:采用版权开发的形式,针对单一、高价、知名的艺术品塬作,经版权所有人授权,限量定制具有艺术性和收藏价值的限量艺术衍生品,以版权持续开发作为项目盈利,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流转媒介,通过“艺术版权”结合“先进制造业”开发衍生“个性化高端定制藏品”,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创品牌,助推零售产业,实现产品价值的创造与传播;
融合新场景:采用组合资产的形式,针对同一门类、派别、体系的艺术品塬作进行组合投资,以艺术家和艺术品的推广为核心,以艺术品的自然升值作为项目盈利,以互联网平台作为流转媒介,通过对艺术品塬作的包装、宣传、推广、交易等方式推动项目运转,从而实现实物资产的线下流转增值和线上投资分红。通过将“金融产品”与“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利用场景化的需求,推动书画等艺术品流转,发掘艺术创作的价值,让经过市场检验的优秀艺术家、优秀艺术品可以走向世界,让世界重新认可中国艺术;
引导新收藏:融合艺术电商运营的运营需求和资源优势,针对高质量、大数量、低成本的艺术品塬作,进行批量购置,以艺术品塬作的推广价格和高频流转作为项目目标,以互联网平台作为流转媒介,通过对艺术品塬作的价值分析和市场需求的引导,实现低利润、高流转,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大衆化、低门槛、更便捷的消费收藏渠道,将“市场消费”与“艺术投资”的概念有机结合,带领普罗大衆切实的参与到新型艺术品投资和消费中去。实现艺术品投资和艺术品消费的普惠化。
国际文交所顺应时代背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利用文化资源助推传统制造业升级,利用金融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经济转型,提供一种新的模式和动力。
未来,我们将把艺术品运营中心打造成集:中国艺术品交易流转中心、中国艺术家指数发布中心、中国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中华文化艺术体验中心、中华文化学术交流中心“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打造艺术家、经纪机构、投资人、收藏家、艺术运营机构、艺术品爱好者共赢的生态圈。